碳计量

Carbon Accounting

碳计量

面向双碳战略发展目标,我院成立全国首个省级自然资源行业碳计量中心,运用空天地监测等先进技术,提供碳监测、碳计量、碳评价与碳咨询服务,致力于成为中部引领、全国领先的碳智库,助力绿色未来。

碳监测

构建天空地一体化碳监测体系,可实现对国土空间各要素碳储量、碳汇量及碳排放量的全面、精准、实时监测。

碳计量

开展多尺度自然资源和国土空间碳汇与碳排放计量,构建“匡算-核算-精算”的碳计量标准体系,主编《陆域国土空间生态保护修复工程碳汇计量规程》。

碳咨询

构建面向自然资源和国土空间的碳评价指标体系,可实现对城市绿色低碳发展监测与诊断、生态修复规划、生态修复工程等多场景的碳评价服务。

碳平台

综合碳计量服务平台,一站式集成碳监测、计量、分析、评价功能,精准管理多尺度时空碳数据,可实现二、三维碳地图表达。

碳 汇


一、 创新多要素碳储调查技术

融合多源调查数据,创新“1+X”数据处理方法,形成“精细化图斑+详实属性信息”的碳储本底数据,通过“航空遥感+实地调查”实现森林、湿地等生态系统的全属性、全空间调查。


二、 探索多元价值转化路径

积极开发CCER造林碳汇项目,自主研发样地智能布设软件与LiDAR生物量碳储模型,实现单木碳储量精准测算,显著提升项目开发效率。创新开展生态保护修复碳汇项目开发,建立生态修复工程碳汇增量核算体系,探索“修复+碳汇”市场化路径,推动碳汇资产化交易,助力区域碳中和。


三、 碳评价体构建多场景系

建立全链条碳评价机制,量化规划实施碳效应;以灵山废弃地复垦项目为示范,融合时序实景三维技术精准评估工程固碳成效,形成从规划预评价到工程验证的闭环评估体系,打造可复制推广的“灵山示范”模式。


碳 排


一、能碳数字孪生平台

积极响应国家“能耗双控”向“碳排放双控”战略转型,锚定“五碳协同”核心目标,融合实景三维空间底座、数字孪生引擎、物联感知网络与人工智能等技术,打造“能碳数字孪生平台”,覆盖能碳监测、碳效动态评估、减排路径规划等多元应用场景。



聚焦建筑楼宇,部署智能传感网络,基于实景三维与BIM模型,实现单体建筑运行阶段电力等能耗与碳排放动态监测、深度分析与可视化呈现,让隐性碳排“清晰可见”,让精细化管理“有迹可循”,为推动建筑领域碳达峰奠定技术基础。



二、交通碳排放监测

基于高精度移动监测技术,通过车载走航系统实时采集CO₂浓度、气象及定位数据,构建全市域碳浓度动态模型,绘制逐小时道路碳排放分布图,精准解析交通碳排放时空分布特征,是全省首例完成“三确”(确认、确权、确值)工作的测绘数据资源,为智慧交通低碳管理提供数据支撑。

晚高峰、早高峰、夜间交通碳排放量监测

前往服务大厅